湘江一战后,中央红军从八万锐减到三万有余,伤亡和溃败像潮水一样压来,行军在湘桂边境老山界上,士气低落,前途未卜。我跟你说,那时候真是走投无路,就是说,大家都在算命似的算着下一步该咋走。博古和李德主张向湘西北上与红二、六军团会,这在书本术语里叫会师,听来情理,可实战判断上已经成了陷阱,国民党在湘西布下十几万重兵,等着把中央红军揿进口袋里。
通道会议上,争吵像火药味一样冲鼻。毛泽东提出西出贵州的战略移,点明黔军多为“双枪兵”,战斗力低,民心不在一处,出其不意可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。毛说“与其被人消灭,不如先保存自己再消灭敌人。”博古和李德斥之为游击观点不成熟,双方唇枪舌剑,王稼祥和张闻天做了斡旋,会议走向表决。说句真心话,投票那刻悬着的心都快掉地上了。那一票为什么那么关键?这不是玩笑,这是生死选择。
关键时刻,王稼祥举手支持毛泽东,投下了那决定命运的一票。王是红军总政治部主任,他一边做政治工作,一边用逻辑和情感说服博古红军没有毛主席就像没了主心骨,士兵不会同意抛下领导随军西征。王稼祥当场据理力争,把“原则”和“人心”两个专业术语结来,促成了毛随军北为西的决定。反正这是一票权衡了战略与政治的结果,就是历史往往被这样的人推了一把。
遵义会议上,局势僵持,王稼祥再次站出来,公开支持毛主席回到领导核心,投下了第二票,终于实现了领导权的纠偏。毛回到指挥后,展现出战术灵活性——四渡赤水、出奇制胜,中央红军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移的壮举。王稼祥后来走上外交岗位,出任驻苏联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,毛泽东评价他“在历史上有过重大的功劳”。我跟你说,这话不是随便说的,真真假假的事儿后来都被时间证实了。
从通道到遵义,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制度的设计和权力的博弈固然重要,可在关键时刻,人的判断和政治工作的力量更不能小觑。王稼祥用专业能力、组织纪律和一句“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主心骨”把局面扭,说明军事决策里既有战略维度,也有政治维度。历史不是高高在上的命题,是一群人咬牙走出来的结果,等一下,谁说命运只有大潮推动?风向可以被一票改写。
股票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