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杨留杰 涂佩秋
7月31日17时,在中建壹品·汉韵公馆项目部里,崔志鹏打开手机上的系统,选定运输任务,勾选取料点、卸料点,再点击“确定”。
500米外的6号楼工地上,无人化物料运输系统忙活开了——一台机器人将砌块码垛,另一台机器人将整垛砌块装载,而后启动、爬坡、上电梯,整个过程,不需要工人操控。
“这套系统用了8个月,每天搬运大约15吨砌块和各类物料。经测算,运输效率是人工的6倍以上。”崔志鹏是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发人员,他介绍,汉韵公馆项目共有3台运输机器人:一台移动式码垛机器人,负责拆垛、码垛;一台N型物料运输机器人,专门搬运砌块,一次能运1.2吨;还有一台斗型物料运输机器人,运输零散物料,最大载重量1吨。这些机器人搭配智能施工电梯,由后台远程操控,形成一整套无人运输系统。
“我们在工地的数字地图上设置好堆场和卸料点,系统自主规划路线,把物料送到所需楼层。”崔志鹏说,机器人不知疲倦、不用休息,也不怕日晒雨淋,哪儿有需要,马上就能送“货”到位,“就像工地上的顺丰”。
对这些机器人“工友”的作用,砌筑工蔡思啸感受颇深。他今年38岁,干过好几个工地,以前都是用小推车搬运砌块,一车能装6到8块,一块25公斤,还要人工拆垛、装车、卸料,十分辛苦。现在,蔡思啸只用待在楼层上面,等着砌墙就行。
“机器人把最累的活干了,感觉今年夏天也没以前难过了。”蔡思啸有一个水壶,能装2升水,他说,往年夏天,一上午要喝掉两三壶凉开水,今年,一壶就够了。
汉韵公馆是湖北省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,除无人化物料运输系统外,还应用了造楼机、5G塔吊等先进设备,既保证了建设进度和质量,又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压力,为高温施工安全装上了“科技盾牌”。7月29日,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,进入室内装修阶段。
股票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